中文名称 :熊果酸
中文别名:熊果酸;3-羟基-(3β)-乌索12-烯-28-酸;乌苏酸;乌索酸;乌宋酸;果蠟;熊果酸提取物;3-羟基-(3beta)-乌索12-烯-28-酸;木瓜蛋白酶;熊果酸 EP标准品;熊果酸 标准品;熊果酸(P);熊果酸(标准品);熊果酸 植物提取物,标准品,对照品;熊果酸 枇杷叶提取物;熊果酸对照品;熊果酸乌苏酸;3-羟基-(3β)-乌索-12-烯-28-酸;果腊;乌苏酸" ];熊果酸,乌索酸
英文名称:Ursolic acid
英文别名:ursolic acid;(3beta)-urs-12-en-28-oicaci;3-hydroxy-,(3.beta.)-Urs-12-en-28-oicacid;3BETA-HYDROXY-12-URSEN-28-IC ACID;3BETA-HYDROXY-12-URSEN-28-OIC ACID;3B-HYDROXYURS-12-EN-28-OIC ACID;3beta-hydroxyurs-12-en-28-oic acid;(1S,2R,4AS,6AS,6BR,8AR,10S,12AR,12BR,14BS)-10-HYDROXY-1,2,6A,6B,9,9,12A-HEPTAMETHYL-1,2,3,4,4A,5,6,6A,6B,7,8,8A,9,10,11,12,12A,12B,13,14B-ICOSAHYDROPICENE-4A-CARBOXYLIC ACID;MALOL;UROPORPHYRIN I ETHYL ESTER FROM BOVINE PROPHYRIC URINE;Ursolic Acid (NSC 4060,Prunol,NSC 167406, Malol,Maerotaine, Bungeolic Acid);URSOLIC ACID(P);URSOLIC ACID(P) PrintBack;URSOLIC ACID(RG);Ursolic Acid;Bungeolic acid;Masterin;Merotaine;MICROMEROL;Neoage UR;PRUNOL;Ursolic;URSON;3β-Hydroxy-12-ursen-28-oic Acid;3-Hydroxy-12-ursen-28-oic acid;[ "3-Hydroxy-12-ursen-28-oic acid;NSC4060;P3M2575F3F;3-epi-ursolic acid;HNMR;.beta.-Ursolic acid
Cas No.:77-52-1
分子式:C30H48O3
分子量:456.70
一、科研应用领域
药物开发与质量控制
熊果酸作为天然五环三萜类化合物,是多种中药复方的核心成分(如白花蛇舌草、女贞子),其抗肿瘤、抗炎、抗菌等药理活性备受关注。在药物研发中,熊果酸及其衍生物(如乙酰熊果酸)被用于治疗肝癌、皮肤癌、白血病等疾病。此外,熊果酸作为胞磷胆碱钠等药物的关键杂质(如杂质25),需通过HPLC、质谱联用等技术进行精准检测,以保障药物安全性和合规性。
皮肤科学与化妆品开发
熊果酸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、阻断黑色素生成,被广泛用于美白护肤品和抗衰老产品。临床研究表明,5%熊果酸霜可显著改善黄褐斑、晒斑等色素沉着问题。其抗氧化性还可减少自由基损伤,保护皮肤屏障功能,成为抗痤疮和抗光老化产品的热门成分。
代谢与炎症调控研究
熊果酸通过调节NF-κB、JAK/STAT等信号通路,抑制炎症因子释放,改善肿瘤微环境。动物实验表明,熊果酸可显著降低肝损伤模型中的SGPT和甘油三酯水平,并促进肝细胞再生。此外,其在糖尿病治疗中通过调节血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展现出潜力。
环境与农业应用探索
作为植物源天然产物,熊果酸在农业中被研究用于开发抗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。例如,其衍生物可能通过抑制病原菌(如大肠杆菌)的生长,减少农药使用量。
二、研究目标与前沿方向
提取与检测技术创新
· 目标:优化超临界流体萃取(SFE)、微波辅助萃取等绿色工艺,提升熊果酸产率(当前乙醇提取效率约85-95%)。
· 挑战:开发低成本的膜分离技术或色谱联用方法,解决熊果酸与结构类似物(如齐墩果酸)的分离难题。
药理机制与靶点解析
· 目标:通过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,揭示熊果酸调控凋亡(如Caspase-3/Bcl-2通路)、抗纤维化(如肝星状细胞抑制)的具体分子机制。
· 案例:研究发现熊果酸通过抑制VEGF信号通路,阻断肿瘤血管生成,但其剂量依赖性和体内代谢路径仍需深入验证。
药物递送系统开发
· 目标:针对熊果酸低水溶性和低生物利用度(口服生物利用度<5%),设计纳米脂质体、聚合物胶束等靶向递送系统,提升其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效率。
· 进展:已有研究尝试将熊果酸与脂质体结合,显著提高其皮肤渗透性和稳定性。
安全性评估与标准化建设
· 目标:建立完整的毒理学数据库(如急慢性毒性、致突变性),明确不同剂型(口服、外用)的安全阈值。
· 现状:目前临床应用中局部刺激反应(如红斑、瘙痒)发生率约5-10%,需优化配方以减少副作用。
跨学科应用拓展
· 目标:结合人工智能(AI)筛选熊果酸衍生物库,加速新药发现;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熊果酸的微生物合成,降低对植物资源的依赖。
· 趋势:探索熊果酸在类器官模型和3D生物打印中的应用,模拟复杂疾病环境下的药效评估。
总结与展望
熊果酸的科研价值源于其多靶点、低毒性的天然属性,未来需通过多学科交叉(如药学-材料学-信息学)突破技术瓶颈。当前研究重点包括:
· 临床转化:推进抗肿瘤、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试验,解决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;
· 标准化:统一全球提取与检测标准(如HPLC流动相配比、质谱参数);
· 绿色生产:开发可持续的合成工艺,减少对濒危植物资源的依赖4 6。
其商业化应用(如护肤品、抗癌药物)已初具规模,但需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深度融合。
货号 | 产品名称 | 品牌 | 规格型号 | 包装 | 目录价 | 促销价 | 数量 | 购物车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PC75246 | 熊果酸 ,77-52-1 | Medlife | ≥98% | 20mg | ¥128.00 | ¥128.00 |
|